发布日期:2025-03-19点击: 发布人:学生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回信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月17日-18日,学生处分2场次组织各学院、部门650余名师生到云南省大剧院观看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
《澜沧水长》是由云南省话剧院创作排演的原创民族史诗话剧,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生动展现了1950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在澜沧江畔各民族村寨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并最终促成26个民族代表于1951年元旦在普洱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重要历史事件。演出场面震撼,剧情跌宕起伏,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回到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见证了那段错综复杂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周丽莹:《澜沧水长》话剧紧扣民族团结主题,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饱满的人物,深刻诠释了云南各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话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中,激发了我们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续写民族团结崭新篇章的强大动力。
经济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孟玮:《澜沧长水》这部歌舞剧最令我震撼的是剧中澜沧江的意涵。这条河流见证了边疆从动荡到繁荣的巨变,正如新时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守护团结、传承信仰。剧中木鼓声的每一次敲击,都像是时代的召唤,提醒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铭记历史,更需以行动践行责任。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未来我无论是凭借专业所学投身到云南省的社会实践工作中,还是深入边疆助力乡村振兴,我们都应以青春之力续写民族团结的篇章。
金融学院金科23-1刘玲:澜沧江的碧水长流,则象征着各民族间深厚的情谊与无尽的希望;扎阿龙的英勇壮举,让我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各民族从矛盾、隔阂到融合的过程,则是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古老智慧的诠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融入到个人成长发展,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会计学院财务22-1班李钰佳:通过这次观剧,了解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这段历史,感受到了各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民族团结和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统计与数学学院金数22-1潘昱竹:《澜沧水长》中,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而各族儿女在江畔辛勤劳作、欢歌笑语的场景,则生动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以剧中人物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沈迪老师:《澜沧水长》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消除心理隔阂,化解民族矛盾,最终在澜沧江边盟誓“永远跟共产党走”的感人故事。激励我们教育工作者今后要更加深入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会计学院李春燕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通过观看《澜沧水长》,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这段历史,今后要传承好誓词碑光荣传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心间。
统计与数学学院辅导员苏翔:观看《澜沧水长》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教材。作为辅导员,今后在育人工作中,既要讲清“大河水从哪里来”的历史脉络,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大河水流向何方”的时代使命,要善用此类浸润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在学生心中播撒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种子,让“一心一德跟党走”的誓言化作新时代青年维护民族团结、共筑精神家园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征程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