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晨曦苑

 

我记得,我爱着

2013-04-17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第316期 作者:会计学院 董若萌

Taylor Swift 的歌声里码字,五月的阳光铺天盖地洒在校园里,微醺的风中带着一点离别的气氛,是的,这是毕业季。最近一直在翻看电脑里的照片和文字,浏览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四年的时光就在脑海里汇成一道温柔的河。

记得踩过无数次的校园,刚入学时总觉得像个大迷宫,熟悉了才发现从头到尾不过一站地的距离,农行的自动取款机总是排着长队,如果没人的话八成是机器坏了,情人坡是单身男女的“禁地”,有次不经意路过时,一个学长开玩笑说不要踩到人,大一和大二打完早操卡后习惯去银杏买个包子,后来一楼还有了现磨豆浆,景华下面有个健身房,曾经和舍友兴致勃勃地办了健身卡,后来却半途而废,西餐厅对面的花每到十二月份就开得铺天盖地,虽然我至今不知道那是桃花还是梅花。

       记得那些年一起去过的图书馆,曾经的老图已经变成了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楼,舍友自从那时起就丧失了最丰富的小说来源,还有同学把自己养的花放在窗外呼吸新鲜空气,下雨的时候让我想起老北京的四合院。新图的阳光很适合发呆,有人甚至带着零食在里面呆一下午,这种度假一样的气氛只有在各种考试前夕才会被打破,早晨占座的同学一个个都激动得像吃了炸药的博尔特。

       记得占据了我们大学最久时光的教学楼,刚入学时分不清一教和主教,进错教室更是常事,每次在凌云楼爬五层以上都喘得跟跑了几千米似的,逸远楼历史悠久的桌椅设备就和桌子上囧囧有神的段子一样耐人寻味,多媒体罢工也是家常便饭,实验楼永远都是只能登校园网,电梯每每爆满,大三时新建的逸夫楼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后起之秀,但至今没有人明白楼前造型奇葩的红色模型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这里发呆的时侯远多过认真听讲,在这里乐此不疲地观察桌子上日益丰富的内容,我们抱怨过这里的设备,也在最后一次考试结束时怅然若失。

记得每天至少经过一次的步行街,熟悉到闭着眼都能看到尽头,酸辣粉从三块涨到七块却依旧人气很旺,“老毛毛”格子铺门口那只小狗还是一如既往地天然呆,有家卖烤翅的大叔喜欢和每个光顾的同学开玩笑,号称“全昆明最大网吧”的金大已经变成了超市,生意和开网吧时一样好,还有“民间”的耳钉,名字很山寨却开了很长时间的“当麦基”,“一望几十米,沿街好多家”的水果店和奶茶店。

记得我的518寝室,我们一起度过四年最快乐和最艰难的日子,一起准备注会考试,喝着咖啡熬到凌晨一两点,看那些六七百页跟砖头一样的专业书,一起去丽江玩,在古城和束河古镇耗掉一个下午,晚上去丽江一中后门吃烧烤,旁边是静静的红烛流水,低吟浅唱,一起去探索昆明大街小巷的小吃,嘉华的鲜花饼,菜市场旁边的猫咪洋芋,师大步行街的干锅虾和糖炒栗子,还计划要合写一本小吃心得。还有那些一起吐槽过的电视剧,熬夜看过的小说,计划中的毕业旅行,那些共进退、不言离的幸福时光。

记得在记者团的日子,我们相亲相爱的大家庭,那些逸远楼的例会和西餐厅前的集合,我们说着纠结的稿子和小小的八卦,那些一起撒下足迹和欢笑的地方,金殿、植物园、团结乡、官渡古镇,还有那些坐在电脑前反复改稿子的日子,我们互相吐槽互相鼓励。有时候会有小记者来问我稿子或者学习上的问题。听着他们叫自己“学姐”,总是会想到四年前参加招新的那个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讲台前,故作镇定地做着自我介绍,说希望自己有一个生如夏花般绚烂的人生。

记得最后这段时光,忙着投简历,把能想到的优势全都写上去,比较着各家企业银行事务所的条件,收集了很多应届生网站上的信息,偶尔也和论坛里的同道中人吐个槽,和朋友们跑招聘会,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感慨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忙着答辩,在电脑前反复改那“有拼凑痕迹”的要命论文,讨论着哪个老师很好说话,而哪个是始料不及的奇葩,忙着聚会,舍友的毕业旅行,班里的聚餐,记者团同胞的小聚,叨叨着再不聚就没机会了。

       还有那么多不能一一细数的回忆,那么多带着眼泪或欢笑的心语,那么多一起走过的风景,那么多温暖而美好的小事。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昨天还是刚踏入校园的懵懂少年,转眼就成纷飞的雁,各自奔前程的身影渐行渐远。

这是我们的五月,是我们的毕业季,回首来路,每一个明媚角落仿佛都历历在目,就像绵延整个校园的绿色一样温柔而清晰。我记得,我爱着。

阅读次数: